原文链接
时间已过5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摆脱乍暖还寒的春季,穿上了短裤裙摆。阳光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也是支撑着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力量源泉。在这样一派祥和的环境里,作为脆弱生物的人类实则也在承受着隐藏的危机,急慢性皮肤病一直困扰着看似健康的每个人。正是由于这种被怠慢的忽视,等到皮肤出现皱纹、晒伤、黑斑时再来去补救恐怕有点卫为时已晚。
穿梭在骄阳似火的城市之中,“防晒”这个话题似让买买们又关注了起来。防晒究竟有没有必要?秋冬季节是否无需防晒?防晒霜如何选择?今天,带着这些话题,一起随小编进入紫外线的世界吧。
紫外线又称紫外光,是日光中的一部分,在电磁波谱中位于X射线和可见光之间。根据波长大小,又可将其分为: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短波紫外线UVC(波长180-280nm)。任何不谈剂量的有害说法都是耍流氓,少量的太阳光照射有利于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预防小儿狗偻病和成人软骨病的发生,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但如果长时间的将皮肤暴露于太阳光下,带有巨大能量的紫外线将对皮肤产生不良的作用,下面来自于新英格兰医学周刊的图片很好的展示了这种持续性损害。
由于短波紫外线UVC的穿透能力最弱,几乎能被臭氧层完全吸收而无法到达地表。所以剩下了可到达人体肌肤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中长波紫外线——UVB和UVA,UVA可再细分为UVA-2与UVA-1两个部分。
UVA-1:可达真皮层。黑色素沉淀使皮肤晒黑,导致皮肤老化松驰、皱纹、失去弹性
UVA-2/UVB:可达表皮层,引起皮肤晒伤、变红发痛、慢性光毒反应、角质层增厚、失去透明
理论看起来有点浮夸,那么究竟我们的皮肤会有什么变化呢?在这部名叫《How The Sun Sees You》的影片里,拍摄者Thomas Leveritt利用一台紫外线摄像机,让路人看自己的皮肤在太阳下受到的伤害。尤其那些看似白皙水嫩、对肌肤健康自信的少女们,镜头里肌肤却显示出肉眼看不到的黑斑,结果触目惊心。
从正常视角上我们涂抹的是一层层薄薄的防晒乳液,实际在紫外线照射下,这层透明物质像紧实的黑色保护伞一样附着在我们的肌肤表面,避免紫外线带来的破坏性灼射。所以,你还觉得防晒霜只是个噱头吗?
那既然防晒不是噱头,我这个一天到晚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公司离家里又近,感觉不是很有必要了吧?非也,人们对于防晒的直观感知停留在有日照的地方,殊不知看似气温较低的冬天、阴雨天、室内仍然存在着穿透云层和玻璃的紫外线,只是相对稍弱一些。从必要性来看,防晒依旧值得关注,这点在气象科学、临床皮肤科等杂志的论著上得到了验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针对UVA、UVB这些无法被大气臭氧层遮挡的有害光线,防晒霜中引入了SPF、PA等标示来反应出此款产品的功效。那么其代表什么意思?作为一名消费者如何选择?评测之前一起来看看简单的小知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