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晒霜出现的早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UVA的伤害,所以仅仅建立了SPF-UVB的机制。实质上,UVA的波长比UVB高,有将近50%的UVA-2会直达真皮层,加速皮肤老化。它是皮肤晒黑、松弛、皱纹的主要元凶,严重时会流失骨胶元,造成长期慢性持久性损伤,影响比UVB更为深远。
对于UVA防护效果的评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测定方法,比较受到欢迎的是业界主流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方案。后来部分国家参照上面SPF值的测定方法,将PPD的概念结合“人体斑贴实验”测定出了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值。这样下来,PFA和PPD就成为UVA防护能力最具影响力的描述名词了。
1996年,日本厚生省和化妆品工业协会(JCIA)联合公布了“UVA防止效果测定法标准”,将PFA值按照关系重新划分出了新的PA值(Protection Grade of UVA),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日本、韩国防晒产品上最普遍的标记。于是UVA防护能力的描述进入了三足鼎立的状态,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PPD(国际通用) | PFA(国际通用) | PA(始于日本)
| 意义
| 2-4 | 2-4 | + | 轻度防护,有效 | 4-6 | 4-8 | ++ | 中度防护,相当有效 | 6-8 | 8-16 | +++ | 重度防护,非常有效 | 8以上 | 16以上 | ++++ | 超强防护,极度有效 |
东亚地区(PA标示): 我国卫生部对于PFA指数的统一标准尚处于空白阶段,2007年在《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基本沿用了日系标准。所以如果你看到瓶子有明确PA标志,那么它很大几率是来自中、日、韩等东亚各国的原产地产品,或者通过中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引进的所有国家进口产品。
美国地区(Broad Spectrum 标示):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新出台的法律规范,防晒霜需要同时具备针对长波紫外线辐射(UVA)和中波紫外线辐射(UVB)的两种保护才能被归类为“广谱(Broad Spectrum)”。所以很多人看到水宝宝、香蕉船、玉兰油、露得清的部分产品没有标明PA等级,就认为此产品不具备防UVA、防晒黑能力的观点需要更正啦。
欧洲地区(圈+UVA标示):从2013年7月开始,欧洲经济区(EEA)市场中销售的化妆品必须符合新颁布的欧盟化妆品法规要求。跟美国如出一辙,产品只标示了可防UVA,虽然没有做出详细的级别分类,但效果不用担心,是全能型的防晒选择。
防晒剂按照原理大致分为三类:化学性吸收剂、物理性反射剂、生物性防晒剂。根据添加的成分,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防晒产品主要为物理性防晒剂、化学性防晒剂或者两者的混合物,上图显示了两者的工作原理以及代表产品。到底哪种防晒剂更好?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各有其利弊。
*化妆品成分查询网站:点我。
物理防晒剂主要成分:二氧化钛(Tio2、Titanium Oxide)、氧化锌(ZNO、酸化亜鉛、zinc Oxide)
防晒机制是反射、散射紫外线,防护范围较广。物理防晒剂比较温和,完全无毒性(除非你真的用嘴吃),不会被皮肤吸收,不容易引起皮肤过敏。但是二氧化钛反射白度为73.2%左右,擦在脸上容易泛白;再配上具油性的乳化剂,使用起来感觉厚重起泥,肤感、手感不好,部分产品需要卸妆。
对于化学防晒剂过敏者、皮肤病急性患者、高敏状态下的皮肤及儿童皮肤可选择物理防晒剂。目前也有纳米级粉体,比如Fancl的物理系列,泛白感减弱许多,但分子过小造成的渗透性有待研究。
化学防晒剂主要成分:桂皮酸盐(OMC)、阿伏苯宗(Avobenzone)、对氨基苯甲酸(PABA)、水杨酸酯(salicylate )、邻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二苯甲酮类、 麦宁素(Mexoryl)等
防晒机制是选择性吸收紫外线光,然后再以热能或无害的可见光效应释放出来。由于有些主成分耐光性较差,化学性质不太稳定,因此需要几个不同结构的化学防晒剂组合。化学防晒剂多种成分具有一定引起过敏的危险性,部分可被皮肤吸收,被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明令限制使用。
化学性防晒霜一般质地轻薄,呈水乳状态。使用起来比较清爽、薄透、无色,而且含有的一些乳化剂成分可以防水防汗,受到大家欢迎。
物理+化学型防晒:
目前很多产商推出的防晒产品是物理、化学防晒兼备的,物理部分采用的是有UVA、UVB全波段防御的氧化锌成分。它综合了两种防晒剂的优点:既拥有轻盈的质感,也可以降低对于危险性较高成分的添加,对化学防晒剂无敏感反应的成人皮肤均可使用。因此,不能评判到底是物理防晒剂好还是化学防晒剂好,主要应根据自己个人的皮肤情况而选择合适的防晒剂。
TIPS 关于安全性的解释:
当下比较火热的产品总打着一瓶解决所有问题的ALL in one口号,如某BB霜宣传自己具有美白、抗皱、保湿、防晒、抗氧化、祛斑等功效。你要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防晒剂需停留在肌肤角质层发挥功效,而美白/抗老成分必须渗入肌肤内才有能发挥作用。若要有美白效果,必须加入促渗透剂,导致分子大小相同的防晒和美白成分全部直达基底层。若要以防晒效果为主,美白成分就渗不入基底层。所以术业有专攻,全能型产品必然会面临尴尬。
上图为防晒产品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关国家规定剂量,可以看出美国、欧盟、日本有着不同的阈值。其中不得不提下二苯甲酮类,比如二苯酮-3(Oxybenzone BP-3)和二苯酮-8(Dioxybenzone BP-8),在护肤品中往往都是用来作为化学防晒剂使用,可以辅助多种防晒剂,并且可以提高其他防晒剂对于UV的阻隔能力。 化妆品存在化学物质并不稀奇,它们大部分只停留在表皮,绝少具有皮层渗透性。但是二苯酮类却可以轻松的透过肌肤角质层进入身体血液循环,从而在机体内产生类雌激素样作用,最终可在尿液中检出。BP-8所有国家限制添加为3%,BP-3美国限制6%,欧盟限制10%,日本限制5%。剂量在合理范围内理论上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但防晒霜实际上是较为频繁使用的大剂量护肤品,对于敏感肌肤的成人、儿童等群体还是谨慎避免二苯丙酮家族为好。美系如水宝宝,成分表中明确标明了BP-3的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