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爱范儿 于 2015-11-7 23:33 编辑
2.16 卢浮宫掠影
10月7日,云层有点厚,但好歹没有雨水跟着我们。酒店步行到卢浮宫也就15分钟左右,途经不少家乐福和面包店,牛奶面包早饭就那么愉快的决定了,特别爱的是这款葡萄干面包,1.5欧一个,一个不够两个略饱,味道超级棒,似乎不同家的面包店都有这款类型,反正我连吃了两天。 对于我们来说,成功参观卢浮宫已经是一件艺术了。抵达卢浮宫大约8:30,玻璃金字塔门口的队伍还不算长,轮流排队,放风参观就是四人同行的好处了。 在建筑界,有那么一位让中国人骄傲的华人,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他辛苦的将这颗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扩建卢浮宫,当时法国政府决定公开竞争决定人选,同时邀请了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参与投票,其中十三人都选择了贝聿铭。 自古以来,进入卢浮宫的设计师都不会有轻松的活儿,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90%的巴黎人都反对,认为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贝聿铭花费了两年在和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吵架”。 贝聿铭的理念是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与埃及金字塔不同,玻璃金字塔是为了活人而造,最后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并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就这样,人们对玻璃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恢弘的卢浮宫建于13世纪早期,最初是一座堡垒,16世纪中期扩建重修,成为皇家宫殿,1793年革命委员会将其改成为国家博物馆。 卢浮宫博物馆中展出的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品都是历届法国政府搜集来的,设管目的是用于陈列中世纪至1848年的西方艺术。卢浮宫展品丰富、规模庞大,据说哪怕只是走马观花瞥一眼每件展品,看完所有藏品也得花费9个月时间。 9点,卢浮宫开门,博物馆通票可用,很快我们就进去了,在玻璃金字塔下方有一个下沉式信息台,可以拿一份展区分布图,对于初来的游客,我觉得花费3-4小时来参观会比较好,既可以看见必看的三大宝物,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品。其实我们才逛了两小时就出来了,实在的艺术细胞缺乏。我们是从德农馆进去的,目标很简单,两个老朋友要见一面,其他就是顺路看看就好。
萨莫色雷斯尼凯像: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提克斯的女儿。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 (维多利亚)。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情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 她德农馆的楼梯转弯处,高高的放置在石堆上,没有任何保护、没有任何阻挡、甚至参观的人也没有很多,好吧,幸福来的太突然。
蒙娜丽莎:第二个见到的老朋友是她,她被放置在展厅的正中间,两边有保安保护,隔离栏把人群隔离了大约有好几米远吧,画是比较小的一幅,可能因为来的比较早,围观的人群虽然多,但也比其他游记看到的照片好多了。 这幅画大家都知道是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而画中女子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坐姿优雅,笑容微妙。 对于她的笑容,据说不同人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而我.....从不戴眼镜的100多度近视患者,隔着那么远,看那么小一幅画,其实是很模糊的。还不如拉近镜头拍个照片看的清楚。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叙利馆第三个见到的老朋友,找她有点略费力,方向感不好,地图看不懂嘛。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岛,1821年收入卢浮宫馆藏。至于女神的两只断臂,已经成了千古迷团,估计是维纳斯就把她那玉臂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里了吧。
见过三个老朋友,我们看看地图,决定再去看看两件东西 古埃及斯芬克斯:这尊花岗岩雕刻的斯芬克斯就位于卢浮宫的古埃及文物馆入口处,我们看见这座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是被蓝紫色灯光映射着的,四千多年历史的形象啊,令人感到庄严无比。现在回想起来,埃及馆的东西没去细看有点后悔了。
拿破仑三世套房:这是我强烈要求去看的,也是唯一看的懂的,彩绘的天花板和镶金雕刻,华丽无比富丽堂皇。整个房间乃至过道上的装饰都非常考究精致,尤其是餐厅的装修让人惊叹的奢华啊。据说这边最多称得上是普通奢华,凡尔赛宫才叫极度奢侈,但我其实并不喜欢人太多、排队太久的景点,如果有时间到是想去看看枫丹白露,对凡尔赛兴趣并不大。
其他再贴几张,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展品吧,虽然看不懂,但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