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旅行网-北京淘游

保险
查看: 1466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地区] 潇贺古道徒步踏勘记(2020年11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2:2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 于 2020-12-3 21:06 编辑

一、序言
两年多前,我曾去新西兰徒步了几条步道,后来我写过几篇攻略,其中在《汤加里罗穿越步道》(http://www.elvxing.net/thread-260830-1-1.html)一文中我曾这样写道:
在各种户外运动项目中,徒步(hiking或trekking)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活动,因为最容易,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一定的资金保障(不用很多)、不用太多也不用很专业的装备,就可以上路。无论老少、身体强弱(当然患病或因身体条件而无法长距离步行者除外)都能找到合适自己身体条件的徒步路线。而且,徒步本身就是一种旅行方式,徒步者可以在徒步道上欣赏风景、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了解有关的历史文化等,而徒步之外的其它各种户外项目,更多的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旅行方式”。
在这里,我是从一个普通的旅行者的角度来认识徒步旅行的意义的。
美国人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却显然把对徒步意义的认识上升到了超越普通旅行之上。1996年,布莱森从他生活了二十年的英国回到美国,有一天偶然发现他的新居就坐落在著名的“阿帕拉契亚步道”(Appalachian Trail,简称AT)附近。阿帕拉契亚步道是沿着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一条小路,从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一直延续到佐治亚州的施普林格山(Springer Mountain),全长约3505公里,是美国最长的徒步旅行步道之一。这条步道共经过14个州、8座国家森林和2座国家公园,由徒步旅行者及志愿者维护当中的遮雨蓬及营地。这条步道原由徒步旅行者在1930年代创建,1968年美国国会把它设为美国国家级步道系统之一。布莱森于是决定要走一次这条步道,并于1998年出版了他的徒步游记《林中行记》(A Walk in the Woods)。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在阿帕拉契亚步道上重新发现美国”。布莱森的徒步之旅是他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重新融入美国的关键一步,所以他称之为“重新发现美国“。
也许是受布莱森的启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于2017年用了15天的时间完成了从北京到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徒步之旅。罗新曾扪心自问:“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是么样的关联呢?”于是,罗新上路了。他的徒步之旅的游记在一年后出版,书名《从大都到上都》(新星出版社,2018年),副标题是“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电影《The Way》(美国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出品,2010年)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医生汤姆(Martin Sheen 饰)在儿子丹尼尔(Emilio Estevez 饰)不幸在法国遇难之后,动身前往法国取回儿子的遗体和遗物。丹尼尔死在了比利牛斯山上,在去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圣之路上,他遇到了暴风雨,然后就这么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这条通往教堂的路,又被叫做“圣雅各之路”(西班牙语:El Camino de Santiago)。 最初,汤姆的目的只是取回丹尼尔的遗体,但是在到达了法国之后,汤姆却决定要重新将丹尼尔已经走过的和没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以更好地体会儿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背着儿子的骨灰盒重走“朝圣之路”的过程中,汤姆遇见了三个从不同国家来到这里的“徒步旅行者”,他们都在寻找着比生命更大的意义,并希望通过徒步重新在世俗的世界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汤姆的“朝圣之路”的徒步之旅不仅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儿子,更是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事实上,在现代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脚步,时常因为朝圣、移民、逃难、务工、贸易、战争等等各种原因而“暴走”。明清时代,一位广东的考生要上京赶考,最快也要走17天,最慢则要走90天,是绝对的长途跋涉。但上京赶考的路途也不全是辛苦,明代江南文人黄省颇爱游历,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听闻西湖之美,玩到了误考。而古人中的“资深驴友”,如李白、徐霞客等,大部分的旅行也都是靠徒步完成的。从元大都到上都,罗新走了15天,而“元人们无论走驿路还是辇路,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古人们的“人生相当一部分都在路上,今人也许因此为他们遗憾,不过或许正是慢速移动使他们得以更多地同时浸润在自然和社会中,与时代、与大地建立起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意义的关联”。
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的另一面,是“人们不再直接与环境互动,而是被社会组织起来”。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也变成的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人们成为这种流水线上的旅行者,被装进飞机、火车、汽车、缆车、索道所构成的传送带,快速从从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在狭窄的安全围栏里感受山河壮阔,在人山人海里看星辰大海,而旅行的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却慢慢地正在丧失。所以,重新回到路上,通过徒步旅行去重新认识你所生活的世界和重新认识自己,这也就是“重新发现”的意义所在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9 收起 理由
广州小蚊子 + 9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 分享到新浪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6:3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 于 2020-12-2 13:36 编辑

二、关于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是连接湖南境内长江水系的潇水和广西境内珠江水系的贺江、位于越城岭和萌渚岭之间、沟通岭南岭北的一条古代道路,属于“湘桂古道”的一部分。广义的“潇贺古道”包括水陆两部分交通线路,有学者认为其起点为零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终点则为广西与广东交界处的梧州。而狭义的“潇贺古道”应专指陆上线路部分,其主线起点为湖南永州市道县城南的双屋凉亭,终点则为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的古城码头(今已被水库淹没)。这条主线现在习惯上被称为潇贺古道西线,这条道即为秦建"新道"。为了便于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帅蔚屠睢初征岭南,派军自沅江挥师南下,修了一条古便道自道州经谢沐关直到冯乘(富川)的老古城,因区别于原楚国的旧道,故被称为“新道”。而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桂岭通楚古道,连接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圩,经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的开山镇到达桂岭镇,与桂岭河水路相接止,全长22.5千米,这就是现在习惯上所说的潇贺古道的东线。这两条道路经水路在临贺古城(今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汇合,然后顺贺江直下,向东可通珠江,由珠江口出海;向西沿西江可进入北流江,与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徐闻、合浦相通。另外“潇贺古道”还有一些支线和岔路,总体上呈现出“辫状”的形态。

(潇贺古道主要线路图,来源:网络资料)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古道,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蜀道等,潇贺古道的名声并不响亮。被国内历史、文物考古界所关注也就是最近一些年的事,随着沿途的一些古村落(如湖南永州市江永县的上甘棠村、勾蓝瑶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的岔山村、秀水村、福溪村等)逐渐被旅游者所知,潇贺古道才慢慢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但到目前为止,潇贺古道仍然不是一处常规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户外活动的热点。正因为如此,当我决定去潇贺古道去进行一次徒步之旅时,我发现资料的搜集相当困难,在网上既找不到一张完整的潇贺古道现状的地图,也找不到一篇徒步走完全程古道的记录。那些所谓的全程考察,也基本上都是汽车和部分线路徒步相结合而完成的。所以我在制定自己的徒步计划时,只是把起点和终点分别设定在了湖南的上甘棠村和广西的秀水村,至于中间具体要怎么走,说实话我是心里没底的,打算到了当地以后再打听,然后才决定具体怎么走。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这次的潇贺古道徒步踏勘之旅并不算很成功。不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点:1、我并没有实现全程徒步(中间有一小段搭乘了摩托车);2、部分目前还存在的古道(青石板路)我没有找到,也就没有走到。这不能说是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我希望我的经验可以为今后有兴趣的游者提供一些帮助,能有更多的徒步爱好者来这条著名的古道上行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21:33: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 于 2020-12-5 10:20 编辑

三、从上甘棠村到勾蓝瑶寨
我的徒步之旅的起点设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瑶族自治县的上甘棠村。上甘棠村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现有450多户居民,其中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该村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前往上甘棠村,可以在江永汽车西站乘坐前往桃川镇的班车(流水班车,每天很多班),在上甘棠村路口下车,下车后沿着乡村公路步行约2千米即可到达。
(上甘棠村导览图,黄色线为潇贺古道)

上甘棠村全村只有南北各一个狭窄的出入口北槽门和南槽门,潇贺古道即从北槽门入村,穿过整个村庄后从南槽门出村(见上图中黄色的线路),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兼街巷诉说着千年沧桑。千百年来,上甘棠村就这样横亘在潇贺古道上,在古代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想必当年南来北往的商旅客人给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使得上甘棠村变得富庶繁荣且人才辈出,古村南侧、谢沐河畔的文昌阁便是明证。
(上甘棠村南槽门)

(村中的石板街)


(文昌阁与步瀛桥)

在正式踏上徒步之旅的前一天傍晚,我走出北槽门,沿着石板路向着江永方面逆行了一小段,这里阡陌纵横,且有萋萋芳草、参天古树,一片田园风光,黄昏下斜阳草树,令人发怀古之幽思。经过谢水和沐水的交汇处(两条小河相汇后成为谢沐河,从上甘棠村的西侧流过),再行走几百米,有一座千年宋代古桥——寿隆桥。桥以卯榫为墩、大石块为桥面、没有任何粘合材料,是湖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座宋代石梁桥。
(古道上的斜阳草树)

(宋代石梁桥——寿隆桥)

在上甘棠村村民开设的农家客栈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我背上行囊,走出南槽门,开始了我的潇贺古道徒步之旅。走出南槽门后首先到达的是月陂亭。月陂亭今亭已不存,只是沿着山崖壁开凿的石阶路近百米,石壁一侧,现存唐以来石刻二十七方,其中有“月陂亭”刻字,当然最有名的当属文天祥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石阶下坡出口处,则有木制说明牌“潇贺古道”一面伫立在路旁。在这里潇贺古道的石板路沿着山边在田间蜿蜒而去。
(月陂亭)

(蜿蜒在田间的古道)

沿着石板路行走大约1千米左右,石板路和一条公路相交通过,在交汇处的一侧立着一座古建筑,是为“寿萱亭”。“寿萱亭”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凉亭,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5年),系清代奉政大夫、上甘棠村人周际隆为其母受诰封“五品宜人”而修建。凉亭立于旷野田问,尤显古朴庄重。亭为石木结构,亭内两边布置条石长凳供路人歇息,并嵌石碑二方,左边碑刻为《慈悲佛母他字歌并序》,全文533字,有81个“他”字,是周氏族人为人处世之道理。凉亭为中国古代驿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常常有“十里一塘一亭”之说。凉亭为过往客人提供休息、避雨之场所,规模大一些的凉亭有的还附有食宿、驿传等功能。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叔同写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的“长亭”或“短亭”即指此类建筑。
(寿萱亭)

从寿萱亭继续沿着田间石板路前行,再行走2千米左右,古道通向一座小山坡,这一路上有部分石板路上因长年无人行走被草丛和灌木覆盖,无法在上面行走,但边上有近乎平行的人行小道可以通行,顺着走就行了。小山坡的顶上有一座凉亭,但这座凉亭像是把像“寿萱亭那样的完整的凉亭从中一剖为二后扔掉一半后留下的另一半。这座凉亭在各大电子地图上都有标注,名字就叫“半边凉亭”,倒是名副其实。凉亭内亦有碑一块,可见“皇清诰命奉政大夫周如春”等字样。
(半边凉亭)

(杂草丛生的石板路)

从半边凉亭所在的小山坡上下来,石板路继续在田间延伸,这时周围的山形开始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的特色,这里虽然还在湖南境内,但景致显得很像广西了。继续行走1千多米,石板在一条机耕道附近消失,到了这里,我已经沿着潇贺古道的石板路行走了大约5千米。沿着机耕道行走不远,就走上了乡间公路,继续行走约1千米左右,到达一个小村庄,名叫山水口。
(喀斯特地貌)

(山水口村)

昨晚在和客栈的老板聊天时,知道我打算从上甘棠村徒步前往广西后,老板告诉我从山水口到勾蓝瑶寨就没有石板路了,只能沿着公路走。一路上也确实没有看到任何古道的痕迹,于是就沿着大路走,大约5千米后到达兰溪瑶族乡政府所在地,继续前行约1千米即为勾蓝瑶寨。勾蓝瑶寨本身并不在潇贺古道上,按照一些资料的描述,潇贺古道应该是从山水口附近向南延伸,经过现在的兰溪瑶族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再继续前往广西的。但这一段的古道是否还存在?这是我此次踏勘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疑问。
古道的消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原来的古道路线上新修了现代道路,如水泥路、柏油路等,另一是因为古道常年无人行走并缺乏维护,被泥土、杂草或灌木掩盖。前者属于彻底消失,无法挽回,后者则可通过发掘、清理、还原,仍有机会呈现出其本来面目。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找到从山水口到兰溪乡这一段古道呢?在网上我未能找到答案。
我手上有一本第一版的孤独行星旅行指南《湖南》(三联书店,2011年),在第240-241页有一节“潇贺古道和黄村”,并附有一张“潇贺古道 上甘棠-黄村徒步”地图。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该书在文字和地图中均将兰溪瑶族乡所在地的地名标注为“黄村”,但目前我所看到的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均将此地标记为“黄家”。另外上述徒步路线图中明确画出了从山水口村附近到“黄村”附近的古道线路,该线路并不与现代道路重合,所以如果书中所画的图是正确的,这一段的古道是仍有可能存在的!关于这一段古道,书中的描述是:“沿着这条古道可以从上甘棠徒步到黄村”,“现在保存的古道断断续续,被几条公路横穿而过,但还是比较容易辨认”,“步行到黄村大约3小时,要翻过3座小山,一座山口上还有道光年间的石碑”。这里所说到的石碑,我判断就是现存于半边凉亭中的那一块(半边凉亭是近年新修的,在编写第一版《湖南》时只有碑,没有亭)。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并没有去仔细考证。另外图中所标出的“古桥”我也曾从上面走过,那是一座略微高于路面拱起的一座并不起眼的石拱桥,走过这座小桥,就走上前面所说的机耕道了。
(孤独行星《湖南》第一版中的“上甘棠-黄村 徒步”地图)

从山水口村继续向南延伸的古道,我结合孤独行星《湖南》的描述和谷歌地球,大致分析出其可能存在的位置,这个就只好有待于今后再实地验证了。我从上甘棠村到勾蓝瑶寨的行程路线图附在最后,以供后来者参考。

(谷歌地球上显示出的可能的古道位置)

(我的上甘棠村-勾蓝瑶寨徒步踏勘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22:24: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 于 2020-12-4 22:48 编辑

四、从勾蓝瑶寨到秀水村
我是清晨从上甘棠村出发,进入勾蓝瑶寨的时间已经是中午了。下午我在勾蓝瑶寨游览了一番,并在一家客栈住宿了一晚,准备第二天继续徒步前往广西。但是在和客栈老板打听前往广西的道路时,得到的答复是石板路早已经不能通行,这对我的计划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孤独行星《湖南》第一版中有文字:“潇贺古道在黄村分路,往东南通往福溪古村,徒步2小时;往西南通往秀水古村,徒步4小时”,但在网上我未能找到行走古道前往上述两座古村的实际案例。当地人都说走不了,我也没有办法。既然没有古道可走,我也就打算放弃这一段的徒步了,所以我计划搭乘交通工具前往靠近湘桂边境的地方,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那里应该还是有古道存在的。
勾蓝瑶寨中心的表演广场附近有一家农家饭馆,我在那里吃了一顿晚饭和一顿早餐。吃早餐的时候,我再次向饭馆的老板们(经营餐馆的是一家人)打听前往广西的道路,再次得到无法走古道前往的答复后,我问有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以把我带到湘桂边境去?这时老板娘说她正好要回桃川的娘家收柚子(柚子是江永著名的土特产,该老板娘说她娘家有8吨柚子等待收获)。可以用摩托车把我载到比较靠近边界的地方,我可以从那里步行前往广西。于是,吃完早餐,我就坐上了老板娘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就把我送到了一个叫山门口的小村附近。我在老板娘家的餐馆吃了两顿饭,一共花了44元钱(36元晚饭,8元早餐),换来一个免费搭乘摩托车的机会,如果是收费的摩的,我想至少也得收我20元吧,这两餐饭吃得可真划算,也可见当地人还是相当淳朴和友善的。
那么在勾蓝瑶寨到山门口之间,究竟还是否有古道存在?这是我此次踏勘路上的第二个疑问。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 “牛塘峡青石古道”。“牛塘峡青石古道”是国务院于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桂古道永州段”的组成部分(《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册·南极潇湘》第164页,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牛塘峡”这个地名,在任何电子地图或纸质地图上都找不到。目前,在网上可以找到的比较详细地谈到“牛塘峡青石古道”的资料有以下两篇:
一是《对潇贺古道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古道历史功用价值的初评》(作者:唐解国、赵荣学、赵仁万,网址:http://bbs.voc.com.cn/topic-2839017-1-1.html):
  “古道进入兰溪瑶族乡的牛塘峡,与乡村的简易公路并行,古道还保持原貌,路面宽1.5米,全用青石板铺成,规则整齐。因牛塘峡为低洼湿地,路面高出地面30公分,两边有水沟排水。其方法先筑路基再铺石板,古道与简易公路到山峡口重合,路面基本与峡口等高。古道旁靠峡口有一小石亭,亭已倒塌,亭内立4块石碑,其碑序中有‘……三湘通两粤之大道……’之句,指出了这条古道的重要地位。“
二是《从道县到贺州,潇贺古道随记》(作者:卢俊义yql,网址:http://bbs.tianya.cn/post-218-46541-1.shtml):
  “过了兰溪乡,来到一个被两侧石灰岩山包所夹持的峡口。只见一条古青石板路并入了现代乡道,路边竖着一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牌,里面刻着‘湘桂古道 永州段——牛塘峡青石古道’。牛塘峡被一些专家看作是汉代谢沐关的东隘口,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
“古道边建有一座单边石亭,辟有一方碧绿的泉潭,方便过往商旅行人歇息喝水。石亭的瓦顶已经崩塌,石墙还竖着两块碑石。一块为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牛巷上下大路题名碑记》,记述了牛巷大路(当年不叫牛塘峡耶)的环境、走向、修路的缘起和状况,以及捐助人的姓名、钱额。‘若此地大面山一路,虽☐车马凑幅之孔道,实为出入往来之要冲。 南通富邑,粤山楚水交辉;西望雄关,虎踞与龙蟠并峙。’讲明这是由湖南向南通往广西富川县的重要通道,并且与西边的龙虎关有所关联。另一块民国二十年(1931)的《大地主人重修大路碑记》,字迹已被青苔覆盖得模模糊糊的了,隐约中还可以看到‘三湘’、‘两粤’的字眼。”
后一篇文章中还附有“湘桂古道 永州段——牛塘峡青石古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的照片,成为这一段古道尚存的铁证。那么这段古道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呢?根据以上的文字描述,结合谷歌地球,我也大致分析出其可能的位置,而那块国保碑,则可能在我最后所附地图上标记为A的位置。没有在“牛塘峡青石古道”上走一走,以及错过了国保碑,成为了我此行的最大遗憾。
(“牛塘峡青石古道”国保碑,来源:卢俊义yql)

(谷歌地球上“牛塘峡青石古道”的可能位置)

(上图的核心部分放大图)

从山门口村有比较明显的石板路在田野中向南延伸指向广西方向,约0.5千米左右到达岩寺营村,古道的中途有一座风雨桥——朝天桥,风雨桥在古道上的功能既有桥梁的作用,也有凉亭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古道上凉亭的特殊版本。朝天桥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桂古道永州段”的组成部分。岩寺营是潇贺古道上湖南境内的最后一座村庄,按《对潇贺古道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古道历史功用价值的初评》一文,“岩寺营村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的一个兵营,当时在江永共设了六营两个千户守御所。岩寺营为六营之一,当年的驻兵都是从广东阳山县迁来,现村民为当年戌兵的后代”。岩寺营村中的大路呈“丁”字形,向南的那一竖即为通往广西的乡村公路。丁字路口立有碑石一块,上书“潇贺古道第一营——岩寺营”字样。
(朝天桥)

(岩寺营)

沿着通向广西的乡道向南走,数百米后便是湘桂边界了,这里没有任何明显的边界标志,只有一座“桂湘联建心连心”的砖坊,想必这里就是边界的位置了。由砖坊继续前行百来米,路边隐约有一条一人来宽的石板路伸向树丛之中,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就错过了。这条石板路长不过2、300米,但在道路的半途可以看到富川县政府所立“潇贺古道(岔山古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位置在最后附图上的B位置)。古道的出口是一条新修的宽阔石板路,顺着石板路再走不远,便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了。村口修有仿建的汉代关隘,走进关口就是岔山村了。
(湘桂边界标志)

(潇贺古道岔山段)

(潇贺古道岔山段国保碑)

(岔山村北关隘入口)

潇贺古道穿过岔山村全村,古道同时也就是古村最主要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两边遍布着古民居,给游人带来穿越时空的感觉。沿着古道走出村口,这里距离我徒步之旅的最后一站——秀水村还有大约3千米。岔山村到秀水村之间不见古道的踪影,我沿着大路而行,大约40分钟后到达秀水村,这是我此次徒步踏勘之行的最后一站。
(岔山村导览图)

(岔山村)

(我的勾蓝瑶寨-岔山村考察路线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22:2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 于 2020-12-1 17:24 编辑

五、结语
潇贺古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但现在其影响力还不够大,吸引的游客数量还不够多,本人衷心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历史爱好者、文物爱好者、旅行爱好者和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领略这里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给当地人民带来福利,也衷心祝愿当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觉得当地的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士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可以先做以下两件事:1、制作一张全面的潇贺古道的地图,标记出全部现有古道以及相关的文化遗存的位置;2、在现存古道和现代道路的交汇处,安放指示标志,以方便游客探寻。以上两件事,投入并不会很多,但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12-1 03:0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Mark,南方燕老师的大作必须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3-1 15:4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好详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讨论社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E旅行网 版权所有©201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2965号-2京ICP备1301296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843号

手机版 | APP | 电脑版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